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7日,绥芬河市政协文化新闻组的委员们联合市委统战部举行了一场庄严而富有深意的祭奠活动,向“和平天使”嘎丽娅雕塑敬献花篮、深切缅怀。委员们以文化传承者和舆论引导者的独特视角,追思英雄事迹,并从嘎丽娅的故事中深度挖掘其当代文化价值与传播意义,旨在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在嘎丽娅纪念碑前,委员们肃立默哀,敬献花篮并鞠躬致敬,缅怀这位为劝降日军而英勇牺牲的年轻生命。她那跨越国界与民族的大爱和勇气,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在场者的心弦。
市政协文化新闻组委员霍颖表示,我觉得嘎丽娅的事迹不仅是一叶尘封的历史,更是绥芬河独一无二世界性的文化IP。嘎丽娅的故事融合了和平勇气大爱与牺牲,其内涵与人类的共同价值观高度契合,具有深入人心的国际传播力,我觉得我们应该打造绥芬河的城市和平名片。
嘎丽娅1928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绥芬河市。父亲张焕新是中国人,朴实的山东农民,早年的“跑崴子”。母亲菲涅,乌克兰人。
绥芬河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冯丽介绍,嘎丽娅出生之后,生活在无忧无虑温馨和睦的华俄家庭,身上流淌着中俄两国人民的血液,是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结晶和象征,从小嘎丽娅受过正规的教育,1936年她就读于俄侨小学,在读书期间实行奴化教育,所以嘎丽娅会说流利的日语、俄语、汉语三国语言。
1945年8月为了劝降在天山要塞内负隅顽抗的日军。会说日语的嘎丽娅被苏联红军找到,当做和平代表,毅然向天长山要塞深处走去。而日本人拒绝投降,嘎丽娅再也没有出来。从此,嘎丽娅走进了绥芬河人的心中,走进了传说,走进了永恒,走进了历史。
市政协文化新闻组委员徐伟表示,我们应当推动以嘎丽娅为原型,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影视、舞台艺术作品,用艺术的语言,让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让和平的信念直达人心。
从民间传颂到系统研究,呼吁构建“嘎丽娅和平学”文化体系。委员们表示,对嘎丽娅的纪念应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学术梳理和文化构建。建议,联合国内外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成立“嘎丽娅精神研究中心”,对相关史料进行抢救性挖掘和考证,定期举办国际性的和平主题论坛或研讨会。
市政协文化新闻组委员李加福表示,嘎丽娅的故事应该纳入本地中小学乡土教材和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让和平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同时,规划建设更高标准的和平天使纪念馆,使其成为集历史教育、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此次祭奠,是绥芬河市政协文化新闻界别一次履职与思考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委员们不仅是缅怀者,更是文化的思考者和建设者。他们坚信,深入挖掘并创新传播“嘎丽娅”故事,对于提升绥芬河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市民文化自信、深化中俄人文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平天使的薪火,必将在新时代通过文化传播的力量,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