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更好支持贸工一体产业发展,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以下简称“绥芬河片区”)积极开展“政府主导、国企运营、银行放贷”模式创新,深度支持地方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办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发挥供应链金融在“稳链、保链、强链”等方面的作用,助推对外经济蓬勃发展。
绥芬河片区创新开展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
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通过依托银行风控手段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支持贸工一体经济联动发展。近年来,绥芬河片区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构建以木材、粮食、水产、肉类、中药材、清洁能源、汽车配件等生产加工型产业,以及电商、物流、旅游、会展、金融等商贸服务型产业“7+6”的多元化产业体系,支持贸易企业向贸工一体转型。绥芬河片区始终坚持自觉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紧扣龙江“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目标,坚持找准定位、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发挥百年口岸“对俄桥头堡”优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帮助域内贸工一体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助力产业发展。
(二)顺应社会化生产方式变化,创新金融支持模式。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绥芬河片区高度重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作用,成立由主管金融的市领导为组长的工作推进专班,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及农发行、财投集团多次召开座谈会,结合口岸经济特点,主动创新,学习和研讨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市落地推广的可行性,现场沟通业务细节,梳理风险、查找漏洞并提出应对措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汇编、业务实施方案及业务流程图,在交易背景真实前提下,确保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穿透式全流程闭环管理。以跨境供应链为核心,以“贸易中间人”的经营合作模式串联采购-贸易-生产-销售全流程,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实现以金融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行业,以行业带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作用,因地制宜开展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绥芬河片区结合口岸跨境贸易实际,联合农发行优选一家资信良好的国有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由农发行向省行申请为核心企业批复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授信额度。核心企业在农发行的指导下制定下游客户准入门槛条件,通过尽调审查等方式确定白名单客户,重点与白名单客户开展合作。当白名单客户有进口货物需求时,无需全额向境外上游企业支付货款,仅需将10%-20%保证金存到农发行、核心企业、白名单客户三方共同监管的账户内,农发行根据核心企业与国外上游客户签署的采购合同发放贷款用于支付货款,由核心企业通过代采代理模式为白名单客户进口货物并存放到国内指定的监管仓,白名单客户根据自身阶段性需求在限期内分批向核心企业支付货款提货,缓解过去由于集中大额支付货款而给白名单客户造成的资金压力,依托核心企业实现金融服务精准滴灌供应链下游中小微企业。
二、实施成效
(一)为贸工一体产业提供全链条、综合化服务支持。跨境供应链金融不仅提供融资服务,还包括风险管理、信息咨询、物流监管等多种增值服务,形成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2月5日,农发行成功为核心企业授信5000万元,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4笔,合计金额277万元。
(二)支持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融资信誉不高、轻资产等情况,获得银行贷款难度较大。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将银行信用通过核心企业融入上下游企业购销行为,增强商业信用,提升履约能力,减少资金占用,促进了中小微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对于完善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业态、提升产业层级具有积极影响。
(三)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产融深度融合。绥芬河市作为边境口岸是连接国内国际的重要节点,以口岸企业为核心企业,能够整合供应链条上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实现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和顺畅流动。创新跨境供应链金融,利用口岸供应链中心的先天优势,把供应链金融作为新的盈利点吸引各方加入,最终形成“金融+外贸+产业”的创新模式,同时,供应链金融还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协助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绥芬河片区将做好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宣传推广工作,让供应链金融支持更多产业领域和相关中小微企业。推动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不断梳理和完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安全、合规、稳健运行。实现供应链金融与口岸跨境贸易深度融合,助力口岸经济发展。